复工复产要求紧迫

2020-02-21 18:27:18

疫情防控下,复工复产开始启动,不少人离开家乡踏上返工路。他们戴着口罩,一路小心防护,然而当他们一路奔波回到目的地后,却发现被挡在了租住的小区门外而无法进入,那将是一种什么感觉?

  近日,记者在东部一些城市采访发现,“外来租客有家不能回”的情况普遍存在,也有地方开始纠偏改正。一些问题值得反思:如何维护好疫情防控与有序复工的平衡,如何维系好法治的文明和城市的温情,从而让外来奋斗者顺利投身复工复产?

东部某市一小区“禁止租客进入”的标语。(记者魏一骏摄)东部某市一小区“禁止租客进入”的标语。(记者魏一骏摄)

  三次努力后才进入租住小区

  2月14日下午4点,从甘肃兰州回到东部某市的小陈,历经三次努力后,终于进入了自己的小区,睡了个安稳觉。

  “我2月9日就到了城里,手里也有企业的复工证明和单位工作证明,但卡点值守人员以订单航班号和机票上的航班不符为由,拒绝我进小区。”小陈说,无奈之下他只能找了一家酒店居住,每晚住宿费近500元。

  “12号左右,我又来卡点交涉希望进入小区,但一名卡点值守人员说我是租客不让进。”小陈说,此后他给市长热线打电话投诉。

  “14日的时候,热线工作人员说可以进去了,叫我来,但小区门口值守人员又以需提供房东承诺书为由,把我拦在门外。”小陈说,最后在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帮助下,他终于进入了小区。

租客为进小区,在小区门口协商(记者许舜达摄)租客为进小区,在小区门口协商(记者许舜达摄)  

  与小陈类似,2月7日乘坐火车抵达打工地的小刘,也曾因为租客的身份而无法进入小区。

  “7日返回时,公司还给我提供了一个企业复工证明,我还专门带来了医院开出的个人健康证明,但物业说租客一律不让进,个人健康证明他们也看不懂。”小刘说,无奈之下,他只能到外地朋友家暂住了7天,直到14日下午才进小区。

  “租客有家不能回”背后

  一些城市的基层干部群众表示,在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下,他们确实曾经存在一些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的问题,以致一些租客未能及时进入小区。

  ——一些工作人员未能及时了解和贯彻最新政策,基层执行也有个时间差,造成中梗阻。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坦言,由于上面对外来租客返回的政策在动态变化,有时候基层落实起来存在一个时间差,社区铺开也没有那么快,加之一些基层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,不善于了解和贯彻最新政策,导致了部分租客进小区难。

  ——防治任务与防治力量不匹配,为避免出事,一些小区简单化处理问题。“疫情最严重时,我们不知道租客返乡后去了哪里、接触了谁、身上是不是带了病菌,为避免出事、减少风险,一些社区就干脆规定‘租客一律不能进小区’。”受访社区干部说,另外考虑到如果返回的租户增多,需要居家隔离的人员也将增多,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等确实无力为隔离人员提供日常采购、送快递、处理垃圾等服务,导致“主动劝退外来租客”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
租客登记进入小区  (记者许舜达摄)租客登记进入小区  (记者许舜达摄)

  既要科学合理严格管控,又要注重人文关怀服务

 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细化,一些全新的科学手段被逐渐运用到其中。比如浙江省近两天通过“一图(疫情图)一码(健康码)一指数(精密智控指数)”,将疫情防控由封闭式管控转向精密型智控转变,相关探索已逐渐推广。

  受访干部和群众都表示,人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,他们将通过加大公共服务方式,给予外来人口更多便利和关怀。同时,在做好防疫与保生产生活恢复方面,相关人士也提出了一些建议:

  一是坚持依法防控,理性防控。防疫不能放松,但要守牢法治底线,防止执行过程中“一刀切”和“层层加码”,并对一些工作人员执行时“拿鸡毛当令箭”的错误做法要及时纠偏,倡导更加人性化的工作方法,减少矛盾冲突。近两天,在一些人流并不密集的公共场所、旅游景点,有的市民正常出行,却被保安以防疫为理由无端拦阻,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群众情绪激化。此外,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补充社会志愿者力量,减轻街道和社区干部的工作压力。